[林业技术] 白粉病爆发季节,如何有效防治?

[复制链接] 0
回复
150
查看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504

主题

465

帖子

2265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2265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5-4-23 08:18:25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编辑 于 2025-4-23 08:20 编辑

   大家是否留意过被白粉病侵袭的植物?实际上,不同植物发生的白粉病,其病菌所属种类往往存在差异。多数白粉病病菌仅针对一种特定寄主植物进行侵染,不过,也有少数病菌具备侵染多种寄主植物的能力。但无论病菌属于哪个种类,它们所引发的病害在基本症状上均呈现出高度相似性。
当前,各地气温迅速攀升,昼夜温差显著且环境干湿交替频繁,这样的气候条件极容易引起白粉病的发生。
01
白粉病特点
寄生能力强
   白粉病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,其寄生能力极强。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萌发后,无需借助伤口,即可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寄主器官的表皮。通常,寄主植物的器官表皮越薄嫩,白粉病的发生几率和被害程度就越高。
分生孢子发达
   白粉病病菌的分生孢子极为发达,且大多数分布于被侵染部位的表皮之外。在适宜的温湿度和营养条件下,分生孢子和菌丝会萌发形成芽管,侵入寄主表皮细胞之间,形成吸器以吸收寄主细胞的营养。因此,白粉病病菌在寄主植物的表皮层附近分布最为密集,而在被害部位的深层则病菌数量较少。
对环境需求特殊
   白粉病病菌在形成分生孢子时,需要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;而在萌发时,则需要较低的相对湿度。因此,雨后转晴或昼夜温差较大的闷热天气,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。此外,园林植物若生长在光照不足、通风不良、空气相对湿度偏大的环境中,尤其是修剪不当的地方,白粉病往往更为严重。
03
白粉病防治难点
治疗时机滞后
   在白粉病发病初期,即叶片上的白粉斑点直径仅1~3毫米时,是药剂防治的关键窗口期。若错过这一时机,随着病斑扩大,大量白粉孢子成熟后将加速扩散;同时,叶片细胞营养被过度消耗,抗病能力显著下降。当病斑蔓延或大面积暴发时,受叶片密集遮挡影响,药剂难以均匀覆盖,导致防治难度大幅增加。
药剂使用单一
   白粉病病菌易产生抗药性,但部分养护人员长期依赖单一药剂(如三唑酮或多菌灵)进行防治。这种重复用药模式直接加剧了病菌抗药性的累积,削弱了防治效果。
防治措施单一
   白粉病菌在适宜条件下繁殖力强、分布广泛,单纯依赖药剂防治难以彻底控制。需在发病前通过综合管理措施(如科学水肥管理、及时修剪、优化通风透光条件等)构建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,并配合早期药剂干预,才能实现有效防控。
04
白粉病防治方法
强化栽培管理
   通过科学调控水肥、及时修剪病弱枝、优化通风透光条件等措施,构建不利于病害滋生的环境,降低发病风险。
采用新型防控技术
   选用可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的新药剂或技术手段,提升防治效果。
👉药剂选择建议(按效果分级):
初级方案:三唑酮类药剂,稀释800-1000倍液喷雾。
中级方案:合碧净或叶健,每瓶兑水200-300斤喷雾。
高效方案:30%四氟醚唑·乙嘧酚磺酸酯水乳剂,每瓶兑水100-150公斤喷雾。
防治提示:建议优先采用综合防控策略,结合栽培管理与药剂防治,并根据病害发生程度选择适配药剂,定期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。
文章来源(园林头条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